Skip to main content

中國打壓科技巨頭不值得美國效法

科技巨頭面對中共毫無勝算,證據在此

發表於: MSNBC
In this photo illustration an Alibaba logo is seen on a smartphone screen in front of the flag of China.  © Photo by Pavlo Gonchar / SOPA Images/Sipa USA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一發表講話,要求全國財經監管機關加強控制互聯網經濟,原本已因壟斷行為飽受政府打壓的中國大型科技公司恐將遭遇更多麻煩。

週二,阿里巴巴旗下的熱門網路瀏覽器,在被官方媒體批評涉及刊登不當醫藥廣告後,已自中國應用程式商店下架。阿里巴巴公司——類似美國亞馬遜以線上零售為主業——多年來在平面、廣電、數位和社交媒體平台佔有巨大份額,如今據報已遭政府下令分拆並出售媒體資產,因為當局日益顧忌大型科技公司的輿論影響力。

在美國,拜登政府也陸續延攬在科技巨頭反壟斷領域的著名倡導者,但華盛頓此舉是為了回應改進科技業透明度與問責性的壓力,北京的目的則是鞏固政權,確保私營企業不致坐大或偏離中共設定的政經目標。

本週五,中國另外幾家大型科技業者,包括騰訊、百度、滴滴出行和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等等,也因為過往的收購與投資行為遭中國監管機關裁罰

去年6月,中國網路監管機關對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微信——阿里巴巴擁有其百分之30股權——作出告誡,因為微信顯然對阿里巴巴高管傳出婚外情的消息進行審查。

可別以為黨這次出手是為了捍衛言論自由。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徐麟公開講話時說,中國必須「堅決防止借融合發展之名淡化黨的領導,」意指媒體融合,還要「堅決防範資本操縱輿論的風險。」

訊號很明確:只有黨可以審查和操縱輿論。

北京掌控著世界上最精密的線上審查和監控機器。私營科技公司順從參與這個系統,是整個機器高效運轉的必要條件。這些公司代替政府審查監控用戶,並在發現所謂敏感資訊時交出用戶數據。

當局還會直接在主要網路公司內部設立網路安全警察單位。騰訊旗下的微信就有無數用戶因為批評政府被捕入獄。影片分享應用程式抖音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則密切配合警方推送官方宣傳資料,掩飾北京在新疆的人權侵犯

中國科技公司的執行長們面對監管機關幾乎沒有違逆或討價還價的空間,因為中國根本沒有法治,也無處投訴。一旦偏離黨的路線是何下場,沒人比馬雲——阿里巴巴及其附屬金融公司螞蟻金服的創辦人——更清楚。11月,螞蟻金服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在預定掛牌前幾天突遭中國監管機關叫停,因為馬雲在一次演講中公開批評中國的金融監管系統扼殺創新。

馬雲在那次演講後就從公眾視線消失,直到1月下旬才在線上影片中再度露面,𣈱談如何以公益活動支持習近平大力倡導的鄉村脫貧經濟戰略。

在這個政府與科技巨頭較勁的時代,我們早已知道哪一方會在中國勝出。大型科技公司根本不是對手。

表面上,黨對科技公司的打壓是為了讓大眾免於不實資訊,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這倒不完全是假象。近年來,許多法律法規被制定出來,保護網路用戶免於商業隱私侵犯和網路犯罪。去年10月,中國政府推出《個人資訊保護法(草案)》,其中許多條款出乎意料地以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為範本。

根據數位人權組織數位權利排名(Ranking Digital Rights)調查,因應中國政府、外國政府、投資者和使用者的壓力,部分中國公司近年來已先後採取保護消費者隱私與安全的有效措施。百度、騰訊等搜尋引擎業者也已改善有關用戶數據如何使用、分享、儲存和擴增的透明度。

這些對於中國網路用戶來說當然是正面發展。過去因為科技公司不負責任或唯利是圖的資料分享做法,導致許多用戶淪為虛假或有害網路廣告的獵物。但中國政府對科技巨頭的打壓無法解決中國用戶面臨的一個更大問題:來自非民選、不受問責的政府本身的侵害。

北京解消科技巨頭權力的做法應當使我們警惕:反壟斷措施並非解決科技巨頭權力過分膨脹的萬靈丹。若缺少保護言論自由和隱私的健全法律框架,這種措施更可能幫助侵犯人權的政府進一步鞏固權力。

Your tax deductible gift can help stop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nd save lives around the world.

區域/國家